iPhone产品设计手记(二):设计思路来自哪里
版权声明:转载时请以超链接形式标明文章原始出处和作者信息
本文链接:http://www.penddy.com/iphone-product-design-notes-2-design-ideas-come-from.html
发现自己写博客的频率越来越低,可能是由于每次形成思想、整理思路、形成文字所花费的周期越来越长,也可能因为盆地越来越懒惰。
博客这个名词也从前些年较为火热的话题变得越来越受冷落,而微博在这几年起起伏伏中变得越来越火热。
盆地不是微博的爱好者,因为虽然确实比较容易找到在140个内字表达的内容,但仔细思量却发现很难有较大的营养,而且很可能在打着利用碎片时间旗号的同时把整片的时间都给浪费了。
盆地愿意花时间在产品设计上,但鉴于所处的角色不仅仅是产品设计人员,而是贯穿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角色,所以在设计上花费的时间还是有限,因此有时难免会考虑找一些捷径。
所谓的捷径,其实只是方法,目前发现较为有效的有助于快速、少犯错的进行设计的方法主要是如下三点:
1. 从手机系统软件中找参考
为什么?因为用户在使用手机软件中已经受过教育,因而比较熟悉,不需要花太多的教育成本,只要利用的好,很容易达到用户在每个环节不需要做什么思考既可以使用。
比如iPhone中的表单中每一行的“>”,即明确的指示了是有下级内容的,这一点用户已经在无数的应用和系统内置应用中受过教育。
又比如symbian中的九宫格也是一个用户非常熟悉的形式。
此类参考除了直接查看系统的软件外,另外一个相当好且能在整体的角度上去了解系统参照物的方法是相关系统的官方文档,比如《iPhone 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
此方法自然也有缺点,即如果严格按照这种方法走捷径,那么思路很容易就会受到限制,很难给用户在交互、界面方面的惊喜。
此方法相对来说比较适用于一些实用工具,因为此类应用用户更希望的是不受障碍的使用需要的功能,而参照系统无疑是一种讨巧的、不太容易犯错的方法。
当然,系统提供的方案也是从业人员来总结、发扬的,因此自然可以发明创造新的方法,只不过想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虑和完善。下面两类方法就属于系统提供设计方法之外的思路。
2.从第三方软件中找参考
第三方软件是类似你我这样的从业人员设计出来的,因此其中也充满着很多金光闪闪的思想点,参考第三方这种方法相信也是不少人会采用的方法。
此种方法的优点是,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思路和眼界总是会有天花板的,但作为一个整体,会大幅提高这个天花板的高度,因此可以从别人设计的产品中完善自己的短板,并较快的获取到相关经验。
而缺点是此类设计良莠不齐,虽然有些时候会成为快速设计的助手,但不恰当的选择反而可能会误导自己的设计。
3.从现实世界中找参考
有些时候我们要面对一个市面上无同类产品参考的设计,或者有些时候我们想要颠覆现有设计去给用户一个全新的体验。此时不讨巧的方法是想破脑袋的拼命去想,或者去尝试各类方法,而比较讨巧的方法是从现实世界去寻找参照。
因为设计的目标还是为了用户无障碍的使用,形式是为实质服务。因此第二点中谈到的“从第三方软件中找参考”还是要基于第一和第三点,而尽量避免空中楼阁。
包括界面、包括用词。记得看过文章说ipod的转盘是来自汽车方向盘的现实世界映射。而ipad中ibooks是模拟真实的书架(当然,这个不是什么创新,但很容易去理解)。
举个文字的例子,如果你用过iphone版的“航班管家”中,会发现其中有个功能叫“起降查询”,小范围做了调查,发现还是有不少人不太理解什么意思。因此,在后续的新版中,会调整为“进出港动态”,这个名词会更常见一些。
不过盆地感觉还不是很满意,因为这和在机场见到的“国内到达”、“国内出发”有一些区别,缘由是这里的关注点是关注到飞机从“计划”、“起飞”、“延迟”、“到达”的全过程,而非以出发、到达的角度来关注,同时是由用户指定航班,而不显示其他无关信息,如何表现,目前尚无更好的思路,希望后续能有更符合用户使用习惯的解决方案。
至此,基本介绍完了盆地使用的三板斧,虽和程咬金一样招数有限,但在盆地个人的实践中还是挺有效的,希望能对读者有一定助益。自然,盆地也希望能看到其他从业人员在此方面的经验分享,行业的繁荣和发展来自于每个人的努力。
(完)
相关文章
标签: iPhone, 产品设计, 设计
If you're new here, you may want to subscribe to my RSS feed. Thanks for visiting!